書面質詢
完善澳門天橋建設規劃以提升旅遊城市形象及交通安全
作為名列亞洲宜行城市第九的澳門,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脫穎而出。特區政府在多年來亦積極推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持續優化城市基礎設施以提升旅客體驗。然而,近期市民及遊客頻繁反映,本澳部分區域行人過路設施規劃失衡,例如主幹道斑馬線設置過密、人車爭路現象加劇,既影響交通流轉效率,亦增加意外風險。以新口岸區及中區為例,旅遊高峰時段行人於紅綠燈路口長時間等候,導致車輛堵塞延誤;部分路段更出現「百米內雙斑馬線」設計充滿矛盾,駕駛者稍有不慎便易引發事故。此類問題不僅威脅市民與旅客安全,更可能損害澳門「宜遊」城市的國際形象,亟需系統性檢視天橋建設規劃,實現人車分流長效治理。
據治安警察局統計,2023年旅遊區斑馬線交通事故佔總量七成,同比增幅達15%,這不僅降低步行體驗品質,更衍生安全隱患,也直接衝擊「安全宜遊」的城市口碑。另外,主幹道斑馬線過密導致「人車爭路」變為常態化,以友誼大馬路為例,每日因行人頻繁橫越造成的車輛延誤累計逾30分鐘,運輸業界估算由此增加的燃油與時間成本約佔營運開支10%,嚴重削弱道路承載效率。天橋無障礙配套長期缺失,觸覺引路帶覆蓋率不足四成,升降機安裝率更低至15%,迫使長者、輪椅使用者及攜童家庭等高風險群體冒險使用地面斑馬線,此種結構性缺陷既違背「傷健共融」政策承諾,亦變相加劇人車衝突的惡性循環。
尤其是澳門現行天橋建設更加側重「單點疏解」,缺乏全域聯通思維。例如,氹仔市中心新建的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未曾與周邊商圈、公交站點銜接,使用率低於預期;而關閘口岸整體規劃進度卻因關閘廣場等人流密集區,和土地權屬複雜而停滯,遲遲未能推進立體過路系統。現時澳門在天橋建設方面存在多項問題,涉及土地規劃、交通管理、市政設施等多領域,亟需跨部門協調以突破行政壁壘。
針對此類情況,其他地區已有成功經驗可供參考。以新加坡為例,當地設立了「陸路交通管理局」,作為統籌交通規劃與建設的專責機構,有效整合土地規劃、交通管理及市政設施等資源,並通過數據分析(如人流熱力圖、事故黑點分析)制定科學的交通規劃方案。此外,新加坡還引入「智慧燈號」系統,根據實時交通情況調節人車通行優先級,大幅提升了道路使用效率及行人安全。
完善天橋網絡不僅是交通治理的技術問題,更是澳門鞏固旅遊競爭力、踐行「以民為本」施政理念的關鍵舉措。當局需以頂層設計思維,將行人優先理念貫穿於城市規劃全過程,儘早實現「人車分流、立體暢行」的宜居藍圖,讓中外旅客真切感受澳門安全、便捷、友善的都市魅力。
基於此,本人向政府提出以下質詢,並要求適時給予清楚、準確、連貫和完整的回覆:
一、鑒於新加坡在交通規劃與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有關當局會否考慮參考其模式,新增類似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的專責機構,統籌交通規劃與建設,整合土地規劃、交通管理及市政設施等資源,以打破行政壁壘,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
二、針對「百米內雙斑馬線」等設計矛盾問題,特區政府如何參考交通流量數據,合併或取消使用率較低的斑馬線,並在主要幹道設置間隔合理的過路設施,在相關議題之討論,交通高等委員會如何發揮其職能,對相關事宜進行檢討和審議?
三、針對上述所提及的天橋無障礙設施長期缺失(如;觸覺引路帶覆蓋率不足四成、升降機安裝率僅15%的問題,有關當局會否設立改造時間表,逐步完善現有天橋的無障礙設施,並將升降機配置列為新建天橋的強制標準,以保障全澳市民的出行安全與便利,貼合政府「傷健共融」的政策承諾?
參考資料:
治安警察局數據:https://www.fsm.gov.mo/psp/cht/pdf/psp_top3_4/CPSPc_statistic_DT_01_2412.pdf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https://www.sohu.com/a/147608180_275005
澳門特別行政區
立法會議員
謝誓宏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