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質詢
特區政府應該針對目前本澳嚴重失業和經濟下滑的情況,提供更多措施讓市民增加收入及刺激內需
從《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可見,無論是兩輪的消費卡還是八項支援中小企業的措施,均着重於刺激內需和緩解市民的經濟壓力。但隨著疫情的反覆不定,普遍市民對於澳門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到以前經濟繁榮的日子感到極其擔憂,認為本澳的就業情況難以在短期內經由博彩業的復甦而振興。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少市民冀望特區政府可以採取更多措施,緩解市民的經濟壓力。
由新聞報道內容得知,中國內地包括北京、上海等城市紛紛開始推出「地攤經濟」,嘗試通過流動商販的攤位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以鄭州市為例,據媒體報道,河南省鄭州市曾有市民在政策鼓勵下,在廣場上利用轎車後備廂出售手工藝品和玩具。據其中一名女攤主所述,自己有全職工作,在利用業餘時間來擺攤後每日的額外收入達人民幣1000元左右。再以成都為例,據新聞報道所述,在2020年3月至5月,在政策允許商販臨時占道經營的兩個月期間,成都增加就業崗位超過10萬個,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這無疑與特區政府力圖「保就業」的基調相符。
澳門回歸後曾有一段經濟不景氣的時期,當時特區政府亦採取了允許開放攤檔擺設的措施,促進了本澳一些小販區的出現(例如:紅街市),間接為市民帶來經濟上的支持。
現時,伴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考慮到城市形象優化和社會秩序監管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可參考上述「地攤經濟」的措施,在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區域(例如:十月初五街、瘋堂斜巷、塔石廣場等地),於特定時間(例如,每週末、每個月)定期舉辦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大型市集活動讓市民自由參與,讓市民可買賣具本澳特色的產品,例如,本土製造的文創紀念品、傳統手工藝品、傳統小食、土生葡式甜品等等,在協助市民創收的同時亦推動本土文創業、美食業發展。
進一步而言,特區政府可以推出一個有序的方案,例如,提供平臺讓市民去申請並且以一個較為寬鬆的方式批給臨時經營權予市民,在現時疫情導致的嚴重失業和經濟滑落的情況下給市民創造收入的機會,同時也能促進內需、幫助本澳經濟復甦。
基於此,本人向政府提出以下質詢,並要求以清晰、明確、連貫和完整的方式適時給予本人答覆:
一、 現時除了定期舉辦的氹仔市集等市集以外,特區政府將如何規劃更多的空間,例如上述的塔石廣場、瘋堂斜巷及十月初五街等地,用於定期舉辦(例如,每週末、每個月)具本土特色的大形市集活動並開放給本澳市民申請攤位;同時特區政府將如何規劃上述市集方案,提供申請平臺並以較寬鬆的方式批准市民的申請,在疫情導致的嚴重失業和經濟不景的情況下紓解市民經濟緊拙的狀況?
二、 針對現時本澳的商鋪聚集區,例如義字五街(盧九街、義字街、羅白沙街、道咩卑利士街及群隊街)、三盞燈、蓮溪廟等區域,考慮到疫情之下經濟蕭條的狀況,特區政府如何提供更多支援措施給這些區域的微型商鋪,例如,豁免商鋪每年需繳納的長期佔用公地費用,並放寬商鋪的長期佔用公地申請,以緩解他們的經營困難?
澳門特別行政區
立法會議員
謝誓宏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